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制镜厂“不务正业”做车灯

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市场,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国内汽车配件生产还相对落后,就在外资企业靠着先进的技术众星捧月时,一个山东本土汽配品牌却在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。从最初的镜子厂到现在山东汽灯的霸主,19年前顶着镜子厂厂长头衔的李育正,成功取代国内汽车生厂商进口采购份额,包览重汽80%大灯订单,用19年完成了亏损到上亿元营业额的蜕变,总结自己的创业路,他有“三个正确”。 文/图记者刘静

看着路上一辆辆驶过的卡车,很少有人知道,全国重型车身上安装的大灯,30%以上都来自济南高新区的一家企业。大灯、转向灯、雾灯……在占地面积81500平方米的厂房里,年生产17大系列,300余种共500万只车灯,这意味着,每年200多万辆车的“眼睛”来自济南这家企业。

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模具加工中心,技术中心是经政府认定的省级技术中心,600多名员工,其中产品设计人员30多人,模具生产人员有60多人; 中国一汽集团、东风汽车、中国重汽集团、北汽福田、轿车、等都是座上宾。“没有准确数据,但在重卡行业,我们的汽车大灯产能肯定是前三。”鲁得贝董事长李育正介绍道,在省内车灯行业,很早就是第一了。

2012年完成总销售额2亿多元,虽然受到市场影响这个数字稍有下滑,但对比19年前,很少人有把“亿元”收入与一个亏损严重的制镜厂联系起来,而这一步转型是李育正创业中的“第一个正确”。

制图/张攀峰

“不务正业”

22年前,正值三十而立的李育正,带着“转亏为盈”的任务来到了济南制镜总厂分厂。在厂子从里到外的转了一圈,他的目光越过了主生产车间镜子,停在了当时作为辅助部门存在,厂房和规模最小的车灯制造车间。“镜子没有技术可言,只要有设备任何一个厂子都可以做,门槛低,竞争大,价格上不去,而车灯,虽然有着跟镜子通用的功底,却还有自己独到的技术,再加上当时国内汽车产业呈现上升趋势,给一个朝阳产业做配套,前景可以看得到。”李育正告诉记者,他接手厂子后虽然还做镜子,但主产品已经变成了车灯,而这步“不务正业”的转型,成功在定位为重型汽车的进口车灯订单里夺下来20%多的市场份额。

1994年,国家出台了一个有关汽车、摩托车的政策,把汽车行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支持,证明了转型是正确的。这一年也正值国内股份制合作改造,在车灯里尝到了甜头的李育正发动厂里300多位员工,凑了100多万元买下来车灯生产设备,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。“当时的想法很简单,靠着支柱肯定有饭吃。”李育正说道。

反客为主

1994年,年销售额从亏损到700多万。1995年,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,1996年,年销售2400万,1997年,年销售额4000万……销售额每年两倍,或超两倍的速度递增,这个背后是一个主机厂,到两个主机厂,到七个主机厂带来的效益。

所谓的主机厂是指整车生产企业,李育正的眼中看的是年产能5万辆车以上的主机厂。1994年刚刚改制后,重汽这一个客户不足以维持生存,为了打开市场,李育正几乎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寻求合作,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,“山东也有生产车灯的公司?”公司没有名气,所在地也不是生产汽车,急需一个广告效应把品牌推广出去,此时长春一汽传来了新产品车灯招标的消息。“带着两位技术人员就这么硬着头皮去了,站在公司外边整整候了七天,终于在门口堵住了负责人,却得到了,‘已经确定由北京某车灯生产厂供货’的答复。”李育正说,“不死心,只要汽车没有走下生产线就有机会,我主动提出当‘替补’。”以不计回报当替补的前提,请来了主机厂来车灯采购负责人。

考察结束后,这位负责人提出了“五改”,上喷涂线、工装线、提升模具生产能力、上质量监督体系、对在职人员培训,并表示三个月后如果全部按要求整改完,并生产出样品,就允许李育正当替补。

这三个月包含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,完成13种车灯上百套零件模具生产,可以说是天方夜谭,眼看当不成“替补”,李育正把5万元拍到了桌子上说,这些钱发给创造可能的员工。当时的研究所30多人,一个人的月工资几十元,最高的不过一百多元,5万元在那个年代,相当于一套住房的价值。在激励政策下,3个月的最后一天,几个员工扛着一大筐模具敲开了李育正办公室的门。一次性合格12种让人骄傲的检测报告,与没有按时间完成样品生产的对手形成鲜明对比,李育正一下子从替补变成了主角。

进入长春一汽的名片效应很快显现出来,陕西、四川、柳州等主机厂纷纷成了李育正的客户,而此时,借助三个月的脱胎换骨,产品升级,重汽的订单也从最初的29%直线上升到了80%。

舍得花钱

1994年,这个部门叫车灯研究所,2000年改名为技术中心,员工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的上百人,这个中心被李育正看成企业的心脏。

只有技术走在前面,企业才有说话权,被他看作“第二正确”的是2000年让技术人员丢掉手绘图,“人脑”变“电脑”。正是这步跨越,2002年得到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联合制定的汽车生产保证体系认证,在当主机厂逐渐提出精确要求时,李育正团队的电脑技术已经十分娴熟了。

从车灯的外形设计,到材料使用和模具生产都由企业自己研发,生产、装配工艺等也都自己制订,仅前期设计就要经过48个流程,说起业务,李育正难掩自豪,“我们的研究中心里都是电脑,技术软件跟主机厂同步,他们只是提供车灯的空间尺寸,装配尺寸,剩下的就交给我们的电脑了,全是自主研发。”在我们公司,每一个零件都可以追溯到经手的每一个工人,这就是电脑精确度的魅力。

而有着娴熟电脑技术的员工也是百里挑一,每年招聘40名大学生,上岗前都要接受三个月的培训,淘汰率95%,很残酷。

“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。”在李育正眼中,经过培训筛选的一定是精英,他们可以享受免费的一日三餐,每个月500元油补,每个月给员工父母汇100元,大学毕业生工作满五年,免费得两室一厅的房子……如今,李育正为员工买单了四五十套房子了,他说“一个精英创造的财富何止两室一厅。”

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

话外话

学会放手

李育正的创业路上,有着时代的符号,对此很多人说他是“幸运”的,但听到这两个字,他只是笑一笑,他不喜欢“幸运”的评价。“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。”李育正说,创业的字典里,没有幸运这两个字,有的是机会,那是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冬天,在长春街头站了七天坚守来的机会。

说起现在的生活状态,李育正显得很轻松,每天睡到自然醒,起来吃早饭,听歌,出去散步打球,或者带着老伴去旅游,在他的书架上有一本《人生中必去的66个地方》,每去一处他都打个对号,已经走了四十多个地方了,这样的生活让人羡慕,却又有点疑惑,他什么时间管理公司呢?

李育正告诉记者,现在他已经退居二线了,只当董事长,公司发展和管理都交给了孩子。在济南80%以上的创二代不愿意接班,在孩子身上,他学会了“放手”。

“大四那年孩子给我说想实习,我就让他当了名销售员,因为18年前,为了打开市场我也只是名销售员。”李育正告诉记者,企业的发展快与慢与销售直接挂钩,孩子接手业务后,销售额提升了500万,增长点竟是他不看在眼中的散户。

品牌大了,一面是担心难管理,一面是自己牛气了,李育正并不把散户放在眼里,只有产品出现剩余才会供给散户,不过李育正的孩子刚跑销售时,大厂家并不熟悉,就先找“软柿子”散户下手了。难管理就给他们签订供货合同,有据可依,先付账后供货,不压款,几个月下来,原本散户只占500万的销售额,翻了一番,变成了1000万,看到这里,李育正决定提早退休,让创二代接了班。这是他创业路上的“第三个正确”。